(三)珍貴的遺產
先秦時代流傳下來的字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
甲骨文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甲骨文還沒有完全定型,甲骨文作為書法,在結構、筆法上則是一個獨特的體系。它的筆法有方有圓,它的結構長短、大小略無一定,這是與大小篆顯然不同的地方。字體的變化也很大,同一個字有有許多不同的形狀,從整體來看,在一片甲骨之中,或謹密嚴整,但其刻畫的樸勁,較之金文更為古雅寬闊,猶存尚質之風。
金文
金文也叫“鐘鼎文”,是鑄或刻在金屬鐘鼎彝器上的銘文。鐘和鼎是殷商時期的器物,鐘多用于樂器,鼎多屬于禮器,上面的銘文,都是天子的令德、諸侯的言論和功績、士大夫被人稱贊的品格的記錄。鐘和鼎上的銘文,有的字是凹下的,有的字是凸出的。一般說來,凹下去的陰文叫做“款”,凸出的陽文叫做“識”,所以對金文也統稱為鐘鼎款識。
金文的形成,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的。殷代金文和甲骨文甲骨文相近,周朝初期,逐漸整齊雄偉,到了戰國時期,則和小篆類似。鐘鼎款識,使我們能窺見甲骨、大篆、小篆相繼演變的痕跡。
石鼓文
是刻在鼓形石上的籀文,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究竟是什么時代的東西,歷來說法不一。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發表后,石鼓文乃秦物始成定論。石鼓文的書體,屬大篆的體系。其書法價值,可與甲骨文、金文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