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與金文
商人是我國國內最古老的部落之一。 歷史學家研究表明,商人首先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然后逐漸向南遷徙,進入河北、山東、河南東部,最后遷徙到河南北部的殷墟。 商人的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偉大的人物。 商人傳說的始祖,有絨毛的女性簡德吞了玄鳥的蛋而懷孕了。 據傳契約長大后,佐禹治療水土的有效性,舜帝封商契約,授姓。 契約的孫相土在夏朝擔任過火正。 《世本作篇》中記載著“相土是騎馬的”,相土發明了訓練馬的車。 商人的另一位祖先王亥被牛馴養。 夏天的早晨冥冥是理所當然的。 商人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原始宗教充斥,統治一切。 在商人社會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甲骨文可以看出,占卜、交流天地人神的貞人的影響很大,必須占卜軍國事件、生孩子、氣候變化、狩獵、旅行等全部問鬼神。 因此《禮記表記》說:“殷人尊神,領民事奉神,先于鬼行禮,受罰賞,尊貴不親”。 商人的宗教觀念和感情在祭祀所使用的青銅器皿中也充分表現出來,其種類繁多,制作精神、造型豐富不足為奇。 崇尚巫術和原始宗教給我們留下了極其重要的副產物——創造漢字和記錄文字內容的載體——甲骨文和金文。
商代甲骨文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陽西北的小屯村。 迄今為止,從安陽殷墟出土了累計十幾萬張甲骨,收藏在國內各博物館和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 從刻有已經被發現的文字的甲骨中收集的甲骨文約有5000張,但是被認為是現在1500張左右。
商代甲骨文與金文(二)
殷墟卜辭的內容十分豐富。 陳夢家用《殷墟卜辭綜述》把它分為6種:
一、追償祖先抵抗自然神的祭祀等。
二、天日之風、雨、雪、水、天變等
三、成年和農事等。
四、討伐與方國的戰爭、談判等。
五、王事田狩、游憩、疾病、兒童等。
六、十日傍晚回答今晚以來十日的卜問。
因為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是商王室的卜辭,所以占卜的內容以時王為中心。 商王所關心的是國境安全、年滿、逸樂、祖先、對自然的崇拜。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一章)
完整的卜辭主要記載四個部分:一、前辭、卜之日和卜人的名字。 二、生命辭、生命龜辭。 三、算命先生,即定吉兇的征兆。 四、記錄驗詞,即雙卜后應驗的事實。 除了占卜之外,還有卜事刻辭、報道刻辭、表譜刻辭等非卜辭的刻辭。 雕辭資料除龜甲外,還有牛頭骨、鹿頭骨、鹿角、鰲甲、牛雕骨、人頭骨、玉器、陶器、石器等。 卜辭多不長,個別在50字以上,最多在100字以上。 《尚書多士》說“只有殷先人,有典”。 殷人的典籍書要寫在竹樹上
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殷墟甲骨刻的字實際上也是王室的文書檔案。 殷墟甲骨文的實際創造者和把握者是當時的巫史。 巫史和殷王一起操縱政治權力的是占卜主持人,召集巫術家書法家來輔佐殷王,佑贊王事,地位高。 郭沫若在《殷契萃編自序》說過:
卜辭契是龜骨,其契之精與字之美,命我肉數
把神的道路傳給后代。 文字的作風因人而異。 大把刀
世界,語言非常雄偉帝乙的世界,文咸秀麗……固有
草根息根者,多見于漂辛、康丁之世,但涂抹者多
姿態,而且是一格……知道有世契文的,其實是世代法
書,而書契約者,是殷世之性,王,顏,柳。
與同期象形化的金文相比,因為甲骨文是契刻文字,因此契刻的便利性而形成較多被省略,畫性逐漸降低,符號性越來越增加,這種簡化和進化在商代甲骨文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持續著。
商代甲骨文與金文(三)
根據商周期的社會構造,巫史卜在專業性強的職員和百工在眾多家族中繼承了世代,這也是氏族時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商代甲骨文的創始人也必須是這類世守家族。 因此,在殷商甲骨文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盡管各期甲骨文書法的藝術特征不同,但顯然分為幾大組,各大組作品之間有明顯的繼承關系。 叢文俊總結了史學界研究甲骨文的最新分期,將商代甲骨文分為若干大組:
1 .自任卜辭,系商王武丁時代初期。 這個時期的貞人有千、自、扶、葉、勺等。 自組卜辭的特征是在字形中殘留了很多象形字的原形狀態,一部分字的刻印顯示出開始簡化的傾向,原形字和簡化字并存。 根據李學勤、彭裕商的劃分,Wlft卜辭分為大字類、大字類附屬、小字類、小字二類、其他小字類和小字類附屬5個部分。 在風格層面上,大字類字形美觀,個別作品技術優秀,秩序嚴謹。 并且,也有作品的風格粗糙的時候。 由于是從寫到寫的初期階段,所以很多大字類作品的字體風格都接近于手寫。 小字類的時間有點晚,與大字類的風格不同,必須屬于兩個獨立的傳統或家族。 小字類的契刻水平也比大字類高,樣式不同,但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甲骨文書法開始確立獨特的樣式和形式。
2 .賓組卜辭。 分為面元間組、面元組一類和面元組兩類。 彬組卜辭所見的貞人有王、彬、爭、內、者、韋、永、官員、古等,是彬組大字中最具代表性的。 彬格爾的大字作品字跡雄偉,結體工美,契刻技法完備。 彬彬集團中有作品種類,字力宏大,機運高,數量也多。 彬組的兩種作品字形大小不同,變化很大。
3 .歷組卜辭。 貞人雖然只有“歷”一人,但作品多,容貌也很復雜,大致分為歷組的一種和歷組的兩種,從武丁到祖庚的時期。 歷史組可以細分為a類和b類。 歷代組的二類又可分為a、b、c三類。 在書法中,歷代組的b類字形較大,線條力直方折,簡單粗糙。 歷代組-A類字形長,結體緊密,刀法熟練,周圍豐富,清奇美麗,個性顯著。 歷代組二乙類變化多,或樸拙生動,或線條厚,或字形不同,或纖細美,各有千秋。
4 .出陣卜辭。 根據李學勤彭裕商的研究,出組卜辭分為兩類,兩類分別為a、b兩類。 其時間上限為武丁末期,下限為祖甲末期。 出組時期的貞人是哥哥、出、大、驅逐、中、即喜、旅、洋、尹等。 其作品風格不同,精巧美麗或輕率。 刀法非常熟練,擅長使用單刀劍、雙刀、重刀、中鋒、前鋒等技術,顯示在這個時期甲骨文的技術已經高度成熟。
5 .何組卜辭。 時間寬廣,第一類始于武丁末期,祖庚、祖甲二世、第二類相當于康辛期。 第三類從康丁到武乙中期。 這個時期的貞人是什么,ME,彭,專,寧,狄大,反等等。 第一類作品字形小,合同輕率。 第二類作品字稀少,端正穩重的第三類作品字形大而不均勻。
商代甲骨文與金文(四)
6 .無名小組卜辭。 這伙卜辭不寫貞人。 時間范圍從祖甲到文丁。書法型式不同,身材長而端莊,線條瘦而結實,地震變化小或結體松散,線條瘦或剛健,線條清新契刻風格的不同反映了這些作品白白不同的傳承系統。
7 .黃組卜辭。 文丁、帝乙、帝辛三個時期的作品,貞人有王、黃、派、通、立等。 刻畫的語言數量很多,但書法樣式沒有太大變化,這時甲骨文書法的契約和傳統顯示是穩定的。 該組作品一般使用小字,最小的和粟米一樣大小,精巧美麗,顯示出非常高的刻度水平。 大部分作品雕刻工藝,文雅俊逸,是甲文書法的優秀作品。 (以上見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代卷,第二章》。 江蘇教育出版社)
契刻的甲骨文之外,在殷墟遺址發現了墨書和朱書遺址。 雖然數盆很少,但是當時的文字表現出了用毛筆寫成的原形。 從這些墨跡的標記情況來看,它們與刻畫的甲骨文書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甲骨文的契刻簡化了書寫,毛筆書寫受到甲骨文契刻的影響,逐漸在發展中完善了點畫的形態和筆順等因素,進而向著書寫性和裝飾性的結合,達到了獨立的發展道路。
商代青銅器的裝飾文字和碑文的用途,叢文俊先生總結成了以下幾個:1、器主的民族名徽。 有從單一字到數字的復合形式等。 2 .民族名稱和廟號。 3 .官名。 4 .器主私名。 5 .祭祀對象的身份和廟號。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漢卷》第二章)
商代和周代的青銅器碑文中發現了很多至今無法完全解釋的圖案化文字,學者們推測這些圖案可能與當時青銅器所屬的部族有一定的關聯。 這些被稱為徽章的文字模式,不知道其真正的意思。 如果兩個簽名之間有kuro龍的話,頭就被砍了一大筆錢和脖子。 聯想到《左傳》的“國家大事、祭祀和戎”,這個圖案有紀念戰爭勝利和驅魔的作用。 一個圖案上面兩只眼睛,下面一只牛,牛周圍有柵欄。 另一個圖案是亞字形的框架上有鳥,鳥的左邊有“父丁”兩個字和另外兩個字的圖案。 一個圖案是,一個人用雙手拿著串貝,下面有“父丁”這個字。 另一個圖案已經可以破譯了。 文為“戈祝乍得父丁彝”。 族徽這種文字圖案的主要特征是文字和裝飾圖案混雜在一起,客觀的描寫和神秘的宗教氣息融合在一起,給我們帶來生動的美麗,也引起了無數的聯想。 官員的名字和器主的私人名字和祭祀對象的身份和廟號等不少,但其意義并不像紋章和紀事性的文字那么重要。
紀事青銅器碑文除了自身的書法之外,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這種碑文主要集中在商代末期帝乙和帝辛時期。 對于書法藝術,商代青銅器碑文顯示典型的金文藝術初期特征:碑文形式不統一、字體樣式不統一、文字與器體圖案組合不統一等。 因此,這些商代青銅器碑文的藝術價值高低也有很大差異。 也有與甲骨文相近的,點畫細致瘦削,明確了器范制作時使用甲骨文的雕刻手法。 如帝乙時期的《小臣俞尊銘》。 某些裝飾性很濃厚,如帝辛時代的《二祀郊其壺》,其點畫線條剛脫離甲骨文,加以裝飾。 《四祀郊其壺》的點畫粗獷而肥厚。 《六祀郊其壺》碑文已經達到了比較自由的境界,碑文本身的神秘氣氛正在消失。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第一章)又如《宰甫肖銘》的書法,是初期金文書法的典型,筆的粗細,點畫的結體沒有變化,進一步不靈活,但含有雄渾的氣息。 結字很潦草。 行間比較稀疏,沒有壓迫感,點畫粗壯有力,自由奔放,達到相當水平。 其他商代末期青銅器碑文有《小臣邑邵銘》、《訊鼎銘》等,各有特色。 《以上諸器皆見《青銅器銘文選》卷一文化財出版社)但是,特別是《訊鼎銘》的碑文書法,很嚴肅的氣氛,和周代的金文相當。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
商代甲骨文與金文(五)
商人崇拜的對象除了商人的祖先之外,還包括天地山川、日月風云等。 在考古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祭祀用的禮器占了絕大多數。 不僅種類繁多,花樣復雜,漂亮,神秘氣氛。 文字是商代青銅器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我們不能把商代的金文和青銅器本身的裝飾模式分清楚。 商代人的心中,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象征著某種莊嚴神圣的意義和宗教感情。 因此,這些文字盡管被鑄在器內、器底、器表不太顯眼的地方,也不會影響其意義的發揮。 這些文字不僅代表了族徽、族名和廟號、官吏,也代表了祖先的業績、光輝、自然崇拜和財富的繼承關系,代表了某種神秘的力量,代表了子孫對前人的思念、贊美和憧憬。 在商代,文字是巫師和貞人交流天地鬼神,與神對話的主要形式之一,必須精心美化,與美輪美奧,神秘的青銅器紋章相呼應。 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再需要商代人那樣用充滿宗教感情的眼睛看這些文字,而是像海洋洪水波一樣,可以欣賞到變化萬物的美麗和豐富的美感聯想。 這些樸素和坦率,讓我們感受到這些文字以外的“語言以外的奇異”。 (梁武帝《觀錘舞筆法十二意》 )
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期有趣。 用青銅器鑄造文字遠比在甲骨上刻字難,但由于字體大,筆畫厚重,反而容易規范字體,富于裝飾。 另外,因為鑄造前必須用毛筆書寫,所以富于金文書法或書法藝術的造型興趣,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的各種特征發揮得淋漓盡致。 宗白華在《中國書法中的美學思想》說到:
中國古代商周青鋼器碑文中表現的章法
美、倉領相信窺見了宇宙的魔法
得到自然界最深奧形式的秘密……結構性的
表現跳密、點畫輕重、筆致緩急、作者正確
形象的感情,拂去自己的境界,就像音樂藝術
從自然界的群聲中提取純潔的“聲音”,發音
展示這個聲音組合的規律。 強弱、高低、
節奏和旋律等,表現自然界和社會的有規律的變化
會界的形象和自我心理的感情。
商代甲骨文與金文(六)
金文和甲骨文一樣,把象形的繪畫模擬演化為凈化的抽象的線條和構造。 這個凈化后的線條是真正的“以有意義的形式,(李澤厚《美的歷程》 )是構成中國書法藝術之美的基礎。 活潑生動,富有暗示性和表現力。 之后,這個線條美成為了中國各種造型和表現藝術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