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顏真卿的書法時,一般的書法培訓班老師會說明他的《顏勤禮碑》。 這是顏真卿為曾祖父的顏勤禮立的墓碑,簡稱《勤禮碑》。
顏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山東臨沂,又名朗源人。 唐開元進入土地,任檢,被楊國忠拒絕,成為平原縣。 廬山發動叛亂時,顏面討伐,被盟主推。 入京后封史部衡、太子太師、呂國公。 子孫以其官名尊稱為“平原”或“魯公”。 德宗的時候,李希烈的叛亂,命令他去勸告,李希烈威脅它,不屈服于災害。
顏真卿自幼就常用黃土在墻上練字,接受張旭和徐浩的傳授,結合篆隸書和魏碑的筆意,開始了自己的風格。 他博才多學,工字章、善正、行、草書、筆致婉轉嚴謹,字體嚴謹。 他和懷素論在書法上說“寫字要用發夾筆法”,用筆像折發夾那樣有力。 《宣和書譜》說他的話“落石,夏云,屈鐵,牛蒡,變干戈,各為一體”。 他的字體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唐朝以后的書法家,很多人都學過顏字。
《勤禮碑》系顏真卿寫文章寫書。書法蒼勁,是他晚年成熟的作品。 顏真卿一生寫的紀念碑很多,所有的題目都有他當時的歷代官職銜,唯一的題目是《曾孫呂郡開國公》,這是在他放棄官位,被貶為吉州司馬的期間寫的。
該碑于1922年在今西安的社會道路出土,蟋首方座,高268厘米,寬92厘米。 四面刻字,碑陽字19行,陰字20行,每行38字。 碑左邊的字是五行,每行是三十七字。 右邊的碑文磨光了。 1948年,《勤禮碑》移民到西安碑林。 碑文林中收藏的碑文,多為久敲磨損,此碑出土緩慢,磨損少,筆跡不失原神韻,是不可多得的名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