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褚良不僅對書法,對民族的大義也有自己的見解。 楚遂良的民族關系思想不僅內容非常豐富,而且理論體系也比較完善。 總體來看,主要由“先華夏后夷狄”、“威望德”和“信義撫夷”三部分組成。
“先華夏后夷狄”是楚遂良民族關系思想的核心。 楚遂良認為,唐朝直接管轄的漢族地區和被稱為“荒廢”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既然地域有階層,那么重視的程度也應該有階層。 他因此將唐朝應直接管轄的地區比喻為“一身”,在“一身”中,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等于自己的“心腹”,各州縣就像四肢,“四夷”是身外之物,或者是他人的手腳,與漢族地區沒什么直接關系。 在傳統的民族關系思維方式中,“威”是指國威、兵威,用武力使對方感到恐怖。 楚遂良的思想,通過懲罰的手段,少數民族害怕唐朝。
在傳統的思想文化中,“德”指道德,有時指德,楚遂良的思想,主要指德化。 在楚實良的民族關系思想中,對少數民族實行德化主要是以冊立汗的方式感謝少數民族,讓唐朝人永遠依賴。
在中國古代,安撫邊疆少數民族的方法多種多樣,楚遂良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信義撫夷”。 應該說楚遂良的這一思想抓住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本質。 楚遂良表示,“信”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為國本”。 第二,對少數民族的信任能充分體現中原王朝形象。 第三,守信是避免民族戰爭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