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許多書法培訓機構稱為書院?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到清代為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一般位于遠離喧囂的幽邃境地, 追求“情景交流”的效果,圍繞傳統文化經典,中國學者包括藏書、讀書、講話、著作、刻書等一系列活動,書院可以說是中國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結合最完美的地方。
從唐宋到明清出現的獨立教育機構,是個人或正式成立的弟子們教授、研究學問的地方。 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河南鄭州嵩陽書院。 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楊漣、左光斗等閹割黨的權勢,誠實剛健清廉,曾驅逐明代進步者,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中國最初的官僚書院始于唐朝,開元6年(718年)唐玄宗在東京洛陽的麗正書院。 宋代書院的興起由范仲淹擔任南都府學,特別是慶歷新政后,暫時在北宋盛開始。 這時,出現了四大書院的說法。 南宋盛世,各延大儒主持,成為理學院。
元朝書院制度更加隆盛,專門講授程朱學,祭祀兩宋理學家。 明代初書院衰落,直到王陽明出現書院再度興盛。 后來書院因批評時政而受到本道禁忌,明世宗、張居正破壞書院,特別是東林書院事件,魏忠賢破壞天下書院,書院大敗。
滿清進入主中國,對書院保存的精神依然心悸,繼續抑制書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在各省建立書院,采取鼓勵的態度,書院逐漸興起,不論官立私立,都受到政府的監督,宋元時代的講義自由消失了。 清王枚《睢州志公署》 :“今州署是古羅學書院。 書院創建于雍正時期劉公薊植、廣東粵秀書院。 道光時馬公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家,與州署相鄰。 ’他說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敕令將全國書院改建為新式學堂,書院制度崩潰。 從民國時代開始在香港、臺灣不同的學校被稱為“書院”,但與古代的書院不同。